医院新闻

转摘丨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——血管神经上“绣花”显微镜片下“微雕”

字号:T|T
来源:网站管理员 发布:2021/03/16

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主任王建华在做手术。本报记者 刘琪成 通讯员 翁叶俊 摄


王建华(中)在医生办公室开会。


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荣誉墙。


◀王建华在住院部查房。


◀王建华在住院部查房。


悄无声息的手术室,善良的天使将恐惧揽入怀中,门外焦急等待的脚步,左手握着担忧,右手捏着期待,患者的希望压在那双灵巧的双手上。透过高倍显微镜,手术器械发着亮光,医生缝合着那些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组织,娴熟的技艺不亚于“庖丁解牛”,一秒一分数小时,穿梭出生命的延续。

高精度、高强度的“微雕”手术后,患者离断的肢体重新“长”回。这样的“奇迹”,常诞生在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主任、创伤中心主任王建华的手下。2013年,王建华被“人才引进”至三亚,创建琼南首家骨显微外科,填补学科空白。

8年时间,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,断肢、断掌、断指(趾)再植技术及各种游离皮瓣移植术已日臻成熟,具备再植条件的手术成功率非常高。承担全市一半以上的手外伤、四肢严重创伤救治工作,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挑战,填补多项技术、手术空白。

A

天降横祸遇名医 接筋续骨获新生

来自乐东黎族自治县的符伯今年65岁,1月10日在工作中不慎切断左手腕。据其家属回忆,当时整个左手掌完全离断,伤口整齐,骨折端血管、神经、肌腱外露,血肉模糊。家属急忙把符伯送至当地医院,却得知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医治,心里像被浇了一盆冷水。

后听说三亚市人民医院医生王建华是断肢再植的专家,符伯和家人重燃希望。当地医院随即将符伯断离的手掌用冷藏箱妥善保存,和符伯一起转至三亚市人民医院。

符伯入院时已过晚上8时,王建华率其团队返回岗位,急诊实施断肢再植手术。断肢再植对医生的显微操作技术及解剖的认识要求非常高,术中需对位固定好骨折端,再逐一识别缝合手腕部20多根肌腱,手腕双侧动脉及3大神经的吻合操作要求非常精细,妥妥的“绣花活”。经7个多小时在血管、神经上“飞针走线”,符伯的左手掌重获新生。

保肢治疗不仅是一台手术,更是一场持久战。术后1周是断掌存活的关键时期,需预防和警惕血管内血栓、血管痉挛、伤口感染等意外。符伯既往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病,术后存在失血性贫血、低蛋白血症,他和家属对于断掌能不能存活还存在一定顾虑,这些都是需关注处理的问题,无论对医护还是患者都充满艰辛与挑战。

凭着扎实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,骨显微外科医护人员极力做好沟通工作,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问题。“得到王主任等医护人员的救治是不幸中的大幸,否则,就只能带着残缺的躯体度过余生。”从心灰意冷到重燃希望,从疑虑不安到初现疗效,符伯和家属的心情仿佛坐过山车,也正因此,他们的感激之情显得格外真挚、浓烈。

术后2周余,符伯恢复良好,伤口愈合良好已拆线,左手手指可轻微活动,目前正在康复锻炼中。

B

神经、血管以毫米计 显微镜下“微雕”难

在显微镜下进行的外科手术,往往比“微雕”还要难,主刀医生需面对伤者血肉模糊的残肢断指,手里拿着肉眼看不见的针线,聚精会神地对微细的血管和神经进行缝合。而这就是王建华的日常工作之一。

“活”既精细,又大量。每次实施断肢再植手术,王建华需先为患者清理伤口,随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把血管重新接通,恢复供血。之后,将骨头、肌腱、神经重新理顺,将被压得粉碎的骨头重新拼起来,再运用修复重建技术,将损毁的皮肤重新处理。

“指端神经和血管是以毫米来衡量的,缝合一根血管,技术熟练的医生也要15~20分钟,一般一根断指的缝合要2~3小时。”王建华介绍,若遇到更复杂的肢体损伤,其难度是缝合手指的数倍。有些患者还需进行皮瓣移植,皮瓣下有多条动脉、静脉和神经,都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一一缝合。“把离开人体的一部分接回,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,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精细操作,才能‘合体’。”

“什么时候有急诊,就什么时候进行手术。”半夜时分被叫醒、假期遇突发意外奔赴手术室,都是常有的状态,而身为医护人员的王建华及其团队成员早已习惯。一台手术下来,王建华和同事们常常是汗流浃背,疲惫不堪,但能救活重创的肢体,重塑患者人生,又让他们感到无比欣慰。

C

琼南首家专业科室 填补多项技术空白

王建华在创伤骨科、显微外科积累了丰富病例与临床经验。作为学科带头人,他带领团队完成了琼南地区首例手指缺损的足趾移植再造手术,实施上臂、膝关节离断再植,游离皮瓣移植手术,儿童断指(趾)再植,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手术等多项四级手术,填补多项技术空白,是琼南首个以手足外伤与疾病、四肢创伤显微修复重建为特色的骨科科室,目前是海南省Ⅱ级临床重点专科。

从医近20年,尽管技高一筹,王建华还在不断学习。耐心诊查门诊患者,认真巡查病房,讨论制定手术方案……他似乎是停不下来的陀螺,这也深深带动着身边人。

穿鞋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,但对育才生态区抱安村的11岁黎族女孩吉芬来说,是一个期盼已久却难以实现的愿望。2018年7月28日,三亚日报推出《“我好想和同学一样快乐奔跑”》,报道了吉芬因小时候严重烫伤导致右脚变形,9年无法正常穿鞋的痛苦,引起广泛关注。2018年8月4日,王建华成功为小吉芬实施手术,治好了她因烫伤变形的脚,实现了她的“奔跑梦”。这次经历也更坚定了王建华仁心仁术的初心。

在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的一面墙上挂有不少锦旗,其中不少是感谢王建华的。这些锦旗和感谢信的背后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、优质服务的认可,彰显着医患间彼此的真诚与和谐。

学贵得师,亦贵得友。“有指导也有鼓励,使我们在科研和临床工作方面受益良多,收获颇丰。”三亚市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住院医师范小军说,王建华是大家的老师更是值得珍视的朋友,严谨细致、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让科室的医护人员把患者的安危、感受放在首位,从而制定出最优的治疗方案。

D

截与保天壤之别 保命保肢保功能

追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,不仅要保住患者的生命,还要最大限度降低患者伤残程度。

面对肢体重伤者,截与保虽一字之差,但对医生和患者来讲却是天壤之别。截肢,手术相对容易,但患者身体、心灵上的伤痛难以承受。保肢,意味着异常复杂的手术和巨大的风险,如果成功则是患者不幸之中的万幸。

18岁的乐东女孩来三亚找工作,原本美好的愿望被一场车祸打碎。被送到王建华眼前时,这位花季少女的左足及小腿远端遭车轮碾压,已重度毁损,外形难以辨认。大部分医院和医生建议截肢,但年轻的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。

为了让女孩以后的生活及家庭有更好的未来,王建华带领团队针对病情综合分析,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,最终经过5小时奋战,4位医师轮番上阵,女孩的左脚暂时被保住了。术后第9天,又进行了二次手术扩创,清除坏死组织,女孩患肢的情况相对稳定,意味着保肢成功。

黄流19岁男孩醉酒驾驶电动车摔倒,右大腿大动脉破裂血流如注;陵水“左撇子”女子砍椰子意外将右手手腕砍断;乐东八旬老人骨折卧床致骶尾部严重溃烂;车祸致男子前额头皮缺损,颅骨外露;陵水9岁女孩被齿轮绞伤右手,致环指关节缺失等,伤口内大量黑色机油附着,污染严重……面对一个个严重病例,8年来,王建华带领团队不断挑战医学极限,为许多伤残患者保命、保肢、保功能。“不放弃任何一个‘保’的机会,多做一点努力,如果能给患者一个更好的结果,是我们最大的快乐。”

对肢体重伤患者的抢救,伤情就是命令,时间就是生命。然而,由于堵车等因素,患者送到医院时往往已超6至8个小时。这就对医院创伤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三亚市人民医院制定了合理流程,各科室准备手术的同时进行各方面检查,情况紧急时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直接送患者到手术室,会诊医生到手术室会诊,将抢救时间压缩至最短。

“对于类似意外事故,应迅速赶往医院救治,才能增加保留其功能的机会。”王建华介绍,当肢体发生骨折,不全离断时,若不固定,任其随意动来动去,会使原来未损伤的血管神经发生损伤,正确作法是用小木板或纸板等临时固定。发生断肢时,保存原则是低温干燥,最好简单冲洗一下后用清洁的纱布包起来,放进防水的密封胶袋(如保鲜袋)里,胶袋边上放置冰块降温保存,为断肢再植创造条件,但切记冰块不要直接接触断肢。

本版文字:卢智子 图片:刘琪成 

原文链接:http://epaper.sanyarb.com.cn/html/2021-03/15/content_12249_4168704.htm